为了解决虚拟化阶段遗留的问题,于是有了分久必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为池化。
虚拟化将资源分得很细,但是如此细分的资源靠Excel去管理,成本太高。池化就是将资源打成一个大的池,当需要资源的时候,帮助用户自动地选择,而非用户指定。这个阶段的关键点:调度器Scheduler。
私有云、公有云的两极分化。这样,VMware有了自己的Vcloud;也有了基于Xen和KVM的私有云平台CloudStack(后来Citrix将其收购后开源)。
当这些私有云平台在用户的数据中心里卖得奇贵无比、赚得盆满钵盈的时候,有其他的公司开始了另外的选择。这就是AWS和Google,他们开始了公有云领域的探索。
AWS最初就是基于Xen技术进行虚拟化的,并且最终形成了公有云平台。也许AWS最初只是不想让自己的电商领域的利润全部交给私有云厂商吧,所以自己的云平台首先支撑起了自己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AWS严肃地使用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使得公有云平台并不是对资源的配置更加友好,而是对应用的部署更加友好,最终大放异彩。
私有云与公有云厂商的联系与区别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私有云和公有云虽然使用的是类似的技术,但在产品设计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私有云厂商和公有云厂商也拥有类似的技术,但在产品运营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基因。
私有云厂商是卖资源的,所以往往在卖私有云平台的时候伴随着卖计算、网络、存储设备。在产品设计上,私有云厂商往往会对客户强调其几乎不会使用的计算、网络、存储的技术参数,因为这些参数可以在和友商对标的过程中占尽优势。私有云的厂商几乎没有自己的大规模应用,所以私有云厂商的平台做出来是给别人用的,自己不会大规模使用,所以产品往往围绕资源展开,而不会对应用的部署友好。
公有云的厂商往往都是有自己大规模的应用需要部署,所以其产品的设计可以将常见的应用部署需要的模块作为组件提供出来,用户可以像拼积木一样,拼接一个适用于自己应用的架构。公有云厂商不必关心各种技术参数的PK,不必关心是否开源,是否兼容各种虚拟化平台,是否兼容各种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你管我用什么,客户部署应用方便就好。
阅读推荐:百度云计算的相关信息